丁仁傑

Jen-Chieh Ting

email
Video Player Glyph Icon

https://www.youtube.com/@jcting45

building icon

115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民族所02-26523417

現職 Current Positio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研究員兼副所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2023.04 -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2013.11- )

經歷 Past Positio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06.06 - 2013.11)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2000.08 - 2006.06)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1997.08 - 2000.07)

學歷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社會學博士(1997)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社會學碩士(1992)

臺灣大學社會學學士(1988)

研究專長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宗教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質化研究、社會運動、組織社會學

學術著作 Academic Publications

學位論文

1997

Helping Behavior in Social Contexts: A Case Study of the Tzu-Chi Association in Taiwan.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專書與論文集

2020

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論文集(丁仁傑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20

(譯)由救贖到靈性︰當代日本的大眾宗教運動,島薗進 2004 著,丁仁傑、姚玉霜、陳淑娟譯。新北︰聯經出版社。


2020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新北:聯經出版社。


2013

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2012

(譯)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P. Steven Sangren 2000著,丁仁傑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2

(譯)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David K. Jordan 1972著,丁仁傑譯,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9

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4

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論文集(林美容、詹素娟、丁仁傑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4

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9

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期刊論文

2024

Popular Humanism as New Religious Movement: the Case of Taiwan. Social Compass 71(2)308-325.


2023

朝向「入世救贖靈性主義」:漢人民眾宗教的當代擴張與系統嵌合。華人宗教研究 22:1-53。


2021

女神拯救父權社會?!女性成神歷程中的性別對話與靈驗展現。華人宗教研究 17:27-81。


2020

本土性千禧年運動的建構與轉化:以韓國大巡真理會為焦點的東亞比較研究。大巡思想論叢 34:171-202。


2018

「主導性框架」在新興宗教團體中的作用及信徒的「框架實踐」模式︰以清海教團末世論的時代鑲嵌為例。臺灣宗教研究 17(2):125-190。


2017

A Contemporary Ada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Folk Religion: Revelations Brought by the Huiling 會靈 (Collective Trance) Movement. 華人宗教研究 10:169-205.


2017

目連救母、妙善救父、哪吒大戰李靖︰父系社會中兒子與女兒的主體性建構。民俗曲藝 198:1-62。


2017

高付出需求機構中的組織與心理面向日月明功的個案。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107:1-46。


2016

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成為臺南市登錄民俗相關材料彙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24:1-48。


2016

臺北三峽地方史中的人類學觀察。臺灣文獻 67(4):125-156。


2016

一個失控的成長團體:日月明功個案初探。思想 30:229-262。


2014

由象徵功能論到象徵資本動員論︰臺南保安村的宗教場域變遷。臺灣宗教研究 13(2):5-40。


2014

楊慶堃與中國宗教研究:論中國宗教研究典範的繼承、轉移與競爭。人文宗教研究 1(4):185-232。


2014

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的信仰體系及其「可信性」:五個新興宗教團體的考察。新世紀宗教研究 12(3):1-36。


2013

宗教社會學視野中的臺灣新興宗教︰歷史概述與理論反省。世界宗教文化(中國)80:34-41。


2012

災難的降臨與禳除:地方性社區脈絡中的改運與煮油淨宅,保安村的例子。臺灣宗教研究 11(1):53-88。


2012

廣澤尊王遊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神明階序的結構與展演。民俗曲藝 177:57-116。


2012

人間佛教的歷史觀察與概念剖析︰對林錚「從中國佛教到人間佛教」一文書寫策略的回應與反響。新批判 1:87-109。


2012

全球化下的地方性:臺南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際網絡。臺灣人類學刊 10(1):93-158。


2012

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臺灣社會學刊 49:41-101。


2010

由「奧法堂」到「天仙金龍堂」:漢人民間社區中的扶鸞與宗教實踐,重訪《飛鸞》。臺灣人類學刊 8(3):1-65。


2007

在啟示中看見經典:以一貫道的經典運用為例與原教旨主義概念相對話。臺灣社會學14:1-49。


2007

市民社會的浮現或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產。臺灣社會學刊 38:1-55。


2006

進步、認同與宗教救贖取向的入世性轉向:歷史情境中的人間佛教及其行動類型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62:37-99。


2005

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臺灣宗教研究 4(2):57-111。


2003

捍衛社會身體:臺灣 SARS 疫情中的災難治理及其宗教論述。思與言 41(4):1-70。


2003

文化綜攝與個人救贖:由「清海無上師世界會」教團的發展觀察臺灣當代宗教與文化變遷的性質與特色。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49:135-200。


2001

當代臺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41:205-270。


1999

文化脈絡中的積功德行為:以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參與者為例,兼論助人行為的跨文化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5:113-177。


1998

臺灣新興宗教團體的世界觀與內在運作邏輯:一些暫時性的看法。思與言 36(4):67-146。

書籍論文

2023

昂揚的主體︰由慈濟大體捐贈觀察當代大眾人文主義的興起。刊於反思與變革 : 學術典範、社會議題與地方發展,葉光輝主編,頁249-29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22

道教研究的社會學課題與當代道教處境。刊於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齊偉先主編,頁85-12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0

當代臺灣道教復興的社會學意涵︰由Max Weber 的觀點談起。刊於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論文集,丁仁傑主編,頁59-11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20

民間信仰的邊界與翻轉:由欲望的制度化形式到母女相認的當代性展演。刊於南方的社會,學(上):她者亦是共同體,趙恩潔主編,頁77-104。新北:左岸文化。


2019

大型地方性:臺南西港刈香村際網絡再思考。刊於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謝國興主編,頁297-358。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7

The Construction of Fundamentalism in I-Kuan Tao. In 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 Locality and Transmission. Hsun Chang and Benjamin Penny, eds. Pp. 135-168.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5

象徵資本、宗教場域與村落的地方自主性:臺南西港保安村的例子。刊於近代中國的宗教發展論文集,國史館主編,頁 1-92。臺北:國史館。


2015

新興宗教與新「宗教性」:臺灣漢人宗教的脈絡。刊於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黃應貴主編,頁27-77。新北:群學。


2014

宗教社會學視野中的臺灣新興宗教:歷史概述與理論反省。刊於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江燦騰主編,頁73-92。臺北:博揚文化。



2013

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刊於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三),瞿海源主編,頁167-214。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3

大型地方性網絡:臺南西港刈香村際網絡再思考。刊於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漢人民眾宗教研究︰田野與理論的結合,張珣主編頁161-227。臺北:中央研究院。


2012

鸞堂的宗教社會學考察︰以「奧法堂」為例的分析。刊於文化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2011 : 臺南人文與環境,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主編,頁163-206。臺南:臺南大學。


2011

一貫道的經點運用及文化性原教旨主義之建構。刊於一統多元文化的宗教學闡釋:閩臺民間信仰論叢,陳支平主編,頁53-100。福建:廈門大學國學研究所出版。


2007

Renjian Buddhism and its Successors: Toward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Buddhist Awaken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n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Humanitarian Buddhism. Mutsu Hsu and Jinhua Chen, eds. Pp. 229-268. Hualien: Tzu-Chi University Publisher.


2004

論去地域化社會情境中的民間信仰變遷:以會靈山現象背後私人宮壇所扮演的角色為焦點。刊於宗教論述專輯(第六輯:民間信仰與神壇篇),內政部主編,頁41-84。臺北:內政部。


2002

臺灣歷史重層化過程中的基本宗教行動類型初探,兼論當代臺灣的新興宗教研究。刊於邁向21世紀的臺灣歷史學,臺灣歷史學會主編,頁39-129。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1

Altruism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ing, Jen-Chieh and J. A. Piliavin). In Between State and Market: Essays on Charities Law and Policy in Canada. J. Phillips, Bruce Chapman, and David Stevens, eds. Pp.51-86. Lond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現代社會中佛教組織的制度化及其有關問題之探討:以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發展為例。刊於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第一冊):當代台灣的社會與宗教,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頁73-107。 臺北:佛光出版社。(同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之中的附錄四)

學術書評

2022

以「跨雜糅性」(trans-hybridity)作為「批判性方法論」基礎的未盡之路。臺灣人類學刊 20(1):169-174。


2021

書評:《臺灣兩個閩客村落的親屬與社區:新附作者訪談及田野的現況》。臺灣風物 71(2):195-203。


2020

評Filial Obsessions: Chinese Patriliny and Its Discontents. P. Steven Sangren. Cham, Switzerland: Palgrave Macmillian, 2017。臺灣人類學刊 18(1):149-156。


2014

評《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心理、價值與宗教》。臺灣社會學 26:204-221。


2013

書評,C. Fred Blake: Burning Money: The Materi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feworld。臺灣人類學刊 11(1):194-198。


2012

「救度宗教」與「地方性生產」(點評)。宗教人類學(北京)3:70-78。


2011

書評,Paul Katz. Divine Justice: Reli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漢學研究 28(4): 379-387。


2010

「現代性」入侵中的挫折、嵌合與選擇性適應(書評序文)。臺灣社會學 20:185-188。


2009

當天道遭逢宗教市場:評Lu Yunfe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 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 2008,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臺灣社會學 43:221-230。


2009

Democracy's Dharma: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aiwan. Richard Madsen, 2007; Charisma and Compassion: Cheng Yen and the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 Julia Huang, 2009。臺灣人類學刊 7(1):126-134。


2008

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 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 Yunfeng Lu. Lanham: Lexington Book.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 36:160-164.


2004

由文化理論到社會變遷理論:評 Clart, Philip & Charles B. Jones, eds. 2003. Religion in Modern Taiwa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臺灣宗教研究 3(1):162-172。

研究會論文

2023

臺灣新興宗教研究2.0的理論想像與實際︰與黃應貴先生的相關研究相對話。發表於「以思考代替追憶:黃應貴先生紀念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臺北,12月7-8日。



2020

道教研究的社會學分析。發表於「臺灣道教與地方社會學術論壇」,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中和威遠壇主辦,新北,12月28-30日。



2020

道教社會學的回顧與展望。發表於「臺灣宗教社會學的思辨與迴響:臺灣視角的在地建構與跨域交織」,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臺北,12月18日。



2020

社會分析方法與道教社會學芻議。發表於「『疫』起看社會:全球鉅變的臺灣社會學」,臺灣社會學會、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主辦,臺北,11月28-29日。



2020

「主導性框架」在新興宗教團體中的作用及信徒的「框架實踐」模式︰以清海教團末世論的時代鑲嵌為例。發表於「面向世界的變動與流動:人類學與跨學科的連結、整合、對話」,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主辦,新竹,10月31日-11月1日。



2019

女神拯救父權社會?!女性成神歷程中的性別對話與靈驗展現。發表於「樹林濟安宮首屆道教與地方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新北市樹林濟安宮主辦,新北,11月20-21日。



2018

當代道教復興的社會學意義與社會學解釋︰由Max Weber的觀點出發。發表於「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臺北,11月16日。



2018

民間信仰:邊緣、邊界、邊外、與邊線翻轉。發表於「『民主多元的南方社會』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主辦,高雄,9月14-15日。



2016

Resilience, Transformation and Re-embedding of folk relig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De-territorialization: Contemporary New prosperity of Taiwanese folk religion. 發表於「國際宗教研究工作坊」,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研究推進室主辦,札幌,3月12日。



2014

Symbolic capital, Religious field and Local Autonomy: Local leadership Change in a Southwestern Taiwanese Villa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 Asi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Yeungnam University, Korea, November 14-16.



2014

地方村落中的宗教場域與象徵資本︰以臺南西港保安村的菁英領導型態變遷為焦點。發表於「科技部人文司宗教學領域 98-101年度研究成果發表會」,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新北,10月25日 。



2014

象徵資本、宗教場域與村落的地方自主性︰臺南西港保安村的地方菁英領導型態變遷。發表「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4年會」,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科技部主辦,臺北,10月3-4日。



2014

臺南西港保安村地方菁英領導的百年變遷。發表於「『近代中國的宗教發展』學術研討會」,國史館主辦,臺北,9月26日。



2014

新興宗教與新宗教性:臺灣漢人宗教的脈絡。發表於「新興宗教與宗教性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辨,新竹,2月28日-3月2日。



2012

I-Kuan Tao and Fundamentalism under Taiwanese contex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 Asi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Hong Kong, July 6-8.



2012

地方性與大型地方性:臺南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際網絡。發表於「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主辦,臺北,6月20-22日。



2011

I-Kuan Tao and its Construction of Fundamentalism: A Primary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Sacred Tex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and Religious Research Association, Milwaukee, WI., October 28-30.



2011

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的信仰體系及其「可信性」:五個新興宗教團體的考察。發表於「『建國一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宗教學會主辦,臺北,5月14-15日。



2011

解嚴後的慈濟功德會與佛光山。發表於「臺佛教論壇:從清朝、日治到當代臺灣佛教」,圓光佛學院主辦,桃園,1月9日。



2010

災難的降臨:地方性社區脈絡中的驅魔與改運,保安村的例子。發表於「臺灣人類學及民族學學會2010 年會」,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主辦,臺北,10月2-3日。



2010

由奧法堂到天仙金龍堂:繼David Jordan《飛鸞》一書的考察之後。發表於「2010文化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南人文與環境」,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主辦,臺南,5月29日。



2009

廣澤尊王遊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神明權威階序的結構與展演。發表於「『台灣漢人民間宗教研究:理論與方法』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眾宗教研究群主辦,臺北,11月27-28日。



2008

家鬼與家神:漢人民間信仰體系的再檢視。發表於「臺灣人類學及民族學學會2008年會」,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主辦,臺北,10月4-5日。



2007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ollective Movement “Converging with the Spirit Mounta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embedding of Folk Relig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Deterritori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g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 Hong Kong, June 28-30.



2007

“Converging with the Spirit Mounta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embedding of Folk Relig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De-territori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oston, MA., March 22-25.


2006

Fundamentalism in Taiwan: The Case of the I-Kuan Tao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Asia without Border: A Conference on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Guangzhou/Centre for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SYSU, November 12-14.



2006

華人文化中有可能產生原教旨主義嗎?以一貫道在臺灣的發展為例。發表於「對話與創新:第二屆新宗團體與社會變遷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所、內政部主辦,1月10-11日。


2006

Is There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in Chinese Culture? The Case of the I-Kuan Tao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New Elements in Old Traditions: Creativities in Popular Religious Practices in Chinese Society,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y 26-27.


2006

A Typological Discussion of Civil Engagement: The Case of the Buddhist Tzu-Chi Association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AS Annual Meeting, Panel 200: Dynamics of Civil Society in East Asia, April 9.


2004

Renjian Buddhism and its Successors: Toward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Buddhist Awaken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From Lay Buddhism to Engaged Buddhism, Tzu-Chi University, Hualien, Taiwan.



2004

認同、進步與超越性:對於當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社會學考察與反思。發表於「 臺灣的宗教研究: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臺灣宗教學會舉辦,7月2-3日。



2004

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發表於「宗教教義、實踐與文化: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臺北,4月16-17日。


2001

成為清海信徒:論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中華人民間教派社會文化意涵之轉變。發表於「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臺北,10月26-27日。



2001

由臺灣宗教發展史中的基本宗教類型看當代臺灣的新興宗教研究。發表於「『邁向21世紀的臺灣歷史學:反思與開拓』研討會」,臺灣歷史學會主辦,臺北,5月30日。



2000

「清海無上師世界會」略述:對於當代臺灣社會變遷中一個新興宗教團體的初步介紹。發表於「臺灣的宗教研究最新趨勢學術研討會」,臺灣宗教學會主辦,臺北,6月18日。



1999

Altru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ing, Jen-Chieh & Jane A. Piliavin). Paper presented at "Charities: Between State and Market, " A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Kahanoff Foundation and held at the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Toronto, January.



1997

Social Network Effects on Recruitment and Commitment of Volunteers. Poster paper at US-Polish Conferenc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Influence in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Democracies. At Przegorzaly-Karakow, Poland.



1997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Norms of Giving in the Collective Settings: Using the Tzu-Chi Association in Taiwan as an Examp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Annual 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at Berkeley, CA, USA.


他類論文

2004

瘟疫、現代性、與社會身體的轉化:臺灣SARS疫情中的宗教論述,上/下(丁仁傑、 楊欽堯合著)。當代雜誌 193:76-91、194:62-80。

其他發表

2022

推薦序。刊於從臺灣到世界:二十一世紀一貫道的全球化,楊弘任、畢遊塞主編,頁v-ix。臺北:政大出版社。


2020

中國宗教象徵符號中的女性性別:觀音、媽祖和「永恆之母」,丁仁傑譯。華人宗教研究 15:155-188。本文譯自:P. Steven Sangren, “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 ‘Eternal Mother.’” Women and Religion, Vol. 9, No. 1, (Autumn, 1983), pp. 4-25.


2019

對漢人民間信仰、佛教、教派團體與新興宗教中女性參與的田野觀察。發表於「樂成宮第三屆媽祖學國際研討會」,財團法人臺中樂成宮主辦,臺中,5月24-25日。


2018

序。刊於劉氏族譜,劉明富主編。臺南:臺灣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


2010

市民社會的浮現或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產?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社會實踐為焦點(節錄)。刊於臺大社會學文選:回首五十年,頁362-370。臺北:臺大社會系出版。


2009

研討會評論(評「謝宗榮:從文化資產的觀點看臺灣的媽祖信仰及其有關文物」)。刊於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媽祖、民間信仰與文物論文集,陳志聲主編,頁196-201。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2007

新興宗教議題應嚴肅以對。刊於新新聞週報 1045:76-77。


1999

慈濟人的長情大愛︰婦女社會力的萌芽。刊於張老師月刊264期。


1998

先知預言了一張張空頭支票。刊於新新聞週報 576:93-95。

未出版評論文章

2023

日月明功、攝理教等案例中所出現的社會學課題。(未出版逐字稿,引用請註明出處)


2022

臺灣傳統宗教在地方的連結、深化與未來挑戰(發言稿),2022年9月3日(亭仔角的地方治理論壇系列) 。


2022

疫情下的民間信仰變遷與適應(論壇發言稿)。臺灣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常與非常—疫情下的民俗研究會,2022年6月18-19日 (於臺中中山醫學大學)。


2019

「在公民社會中的華人文化主體性論壇」︰公民佛教(2019年11月8日)。講於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未發表逐字稿)


2019

2019年中研院民族所舉辦 第16屆人類學營 「國家與治理性︰人類學的對話」【開幕演講︰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講於2019年8月27日)(未出版發言稿)。


2019

入世實踐中的超越性 : 以公民佛教做為救贖?(2019年5月15日)。講於政治大學宗教所。(未出版逐字稿,引用請註明出處)


2019

道教科儀做為漢人民衆宗教的「主導性框架」及當代信衆的分殊性框架實踐。時間:2019年4月8日,講於政治大學宗教所。(未出版發言稿)


2013

由氣功團體到新興教派︰檢視日月明功的信仰邏輯。


2013

關於2011, Burning Money: The Materi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feworld. C Fred Bake一書的書評。


1998

先知的預言:由「飛碟會」事件談起。

田野圖像 Photos

關於 About

  個人研究專長為宗教社會學,研究領域則為漢人社會的新興宗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本土慈善行為、地方社會組織等。承襲宗教社會學的研究取向,關心世俗化命題在台灣特定脈絡裡的發展,我的研究焦點主要擺在當代新興教團與民間信仰變遷等議題。1997年我的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透過宗教性慈善團體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個案(《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1999〕),說明了這個本土性而且原本是相當邊緣性的佛教團體,在由戒嚴到解嚴之間的歷史時空中,如何將許多中年婦女整合到現代慈善服務的行動界面當中,並在其日常生活中發展出具有特殊模式的持續性的助人動機與行為,也創造了不完全等同於中產階級的公眾領域。


  慈濟的個案引導我進入其它當代所謂的人間佛教、新興宗教、民眾宗教和地方宗教等。以新興教派來說,清海無上師世界會、真佛宗、會靈山、一貫道、日月明功等,都是我曾進行過的個案研究(《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2004〕)。之後,我更大的涉入於華人大眾宗教的社區尺度與歷史尺度(《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2009〕),除了關注於社會的世俗化與再神聖化等議題,也開始更關心於長遠歷史傳統中的︰漢人地方社會之民眾實踐邏輯,和歷史脈絡變遷中民間社會之社區主體性的問題,透過重訪人類學家David Jordan1960年代台南西港保安村的田野民族誌,我將靈驗、香火、巡境等民間信仰的地方性建構過程予以重新檢驗,並試圖與跨域的現代國家和全球化議題相結合(《重訪保安村》〔2013〕)。2020年我又出版了《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試圖將華人社會中的教派宗教與民間信仰整合在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兩個概念下,並觀察其背後宗教場域的時代變遷。


  此外,對社會事件日月明功的研究探索與追蹤,也讓我更深刻的注意到新興宗教的法律實務層面,和新興宗教團體內部第二代管教與組織發展的課題,以及整體社會對新興宗教汙名化的問題。這一部分相當具有社會現實感的研究方向,我已在日月明功個案研究的相關論文發表中有所開展。未來希望還能在理論與實務上有所擴展。


  結合田野考察與社會心理層面的深入訪談,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法。我的研究範圍,由考察全球化與都市情境中的新興宗教為起點,而完成農村地域性情境裡多層次宗教場域的分析與討論,並試圖將華人民眾宗教的發展軌跡與認知機模,以所謂的大眾人文主義概念來加以捕捉,並即將出版專書《昂揚的主體:由儀式到行動宣稱的大眾人文主義之路》,內容涵蓋地方信仰中的家戶主體性、女神崇拜、東亞新興宗教的比較研究、和當代大眾由儀式主體轉化為公眾行動實踐的模式性轉變。


  我對科儀道教的社會學分析,也有一些基礎性的建構。近期曾編輯一本道教專書《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論文集》(2020)。並與數人合寫一本台灣北部著名道士朱堃燦的傳記《生存角落、道法二門與社會傳承︰台北正一道士朱堃燦道長的傳奇人生》(出版中)。翻譯方面,過去我譯有David Jordan的《神.鬼.祖先》(2012)、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2013)和Shimazono Susumu《由救贖到靈性》(2020與姚玉霜、陳淑娟合譯)等多本學術經典,是在試圖整合漢人村落信仰與新興宗教研究過程中的副產品。




  I trained as a social psychologist with a special interest in altruistic behavior. To explore helping behavior in various cultural contexts, I took an ethnographic and case study approach in my dissertation research, which resulted in a study of the largest voluntary association (The Buddhist Tzu-Chi Association, led by a Buddhist nun, and composed mainly of middle-aged lay women) in modern Taiwan. Although my original focus was the cultural basis of altruism, after my dissertation work, I retained an interest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broadened my research to encompass New Religion movements and folk religions in Taiwan, with a focus on unpacking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tradition, and participants’ personal identities.


  I have since adopted a sociology of religion approach and am using that to study New Religions in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s, specifically religious ferment in modern Taiwan. I focus on: 1) offering general explanations for heightened religiosity; 2) offering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that can help us observe those religious phenomena; 3) discussing the New Religion phenomena in Taiwan in terms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4) arguing the many problems with Western models on New Religion dynamics, such as the church-sect-cult-denomination model. I try to build a better framework for explaining the dynamics of these religions in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s.


  Generally speaking, I see the New Religion ferment in Taiwan as an emerging popularist cross-over from post-colonial conditions;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New Religion movements, which tend to fall outside established religious traditions. It is also different from other Asian traditions, such as the Japanese New Religions, where elite and popular traditions involve greater social and mental distances.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mplex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 there is a deeper interpenetration in the elite-popular relationship. This makes possible a different trajectory for modern religious ferment, which is a crucial factor in New Religio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My recent book (in Chinese, forthcoming) entitled Proclaiming Subjectivity: Popular Humanism in Modern Taiwan, from Ritual to Action, is based i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religion across different sites of popular religion, whether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r localities. It covers myths, rituals, community, Buddhist order, popular sects, new religions, and the global arena to show that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always the main theme. We assess the indigenous continuity of popular religion and explain the contemporary religious effervescence through the emergence of popular humanism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Secularism has led to the privatization of religious practices in the West, while in Taiwan it has been inserted into a re-composition of the religious field, giving popular religion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and allowing the dual process of privatization and subjectification to co-occur.


  I have already completed several case studies of New Religion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Tzu-Chi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Association. Other case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True Buddha Association, Tibetan Buddhist groups in Taiwan, I-Kuan Tao, etc. Moreover, I have done a re-study of anthropologist David Jordan’s field site in a Tainan-area village. Based upon these materials, I have published five books: Helping Behavior in Social Contexts (1999),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hange of Religious Institutions (2004), Popular Religion for Contemporary Han Chinese (2009), Re-visiting Bao-an Village (2013), and Embedded Authority within Popular Religion: Symbolic Capital and Spiritual Capital in the Field of Change (2020). I have also translated the semi-classics: David Jordan’s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The Folk Religion in a Taiwanese Village, Steven Sangren’s Chinese Sociologics, and Susumu Shimazono’s From Salvation to Spirituality: 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in Modern Japan (co-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Another theme of my research is the role of Taoism in local society, especially how Taoist Masters help communities build their cosmic subjectivity through various ritual performances in a specific communication mode. I also examine how Taoists successfully gained this important role across their long history. I have written two articles on these issues, edited a book on contemporary Taoism, Taoist Revival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2020), and co-authored a book on the life history of the famous Taoist Master Zhu Kuncan in contemporary Northern Taiwan (forthcoming).